千千小说 > 回档之1995在线阅读 > 第70章 热闹的清晨

第70章 热闹的清晨


第70章  热闹的清晨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要去野炊,苏杭一大早就和父亲一起到机械路上的露天市场买菜,顺带买了几份今天的报纸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就见到了《青旭》的‘致歉声明’。

        依旧是《中原日报》的显眼版面,声明中态度诚恳地表示《青旭》编辑部没想到这一期杂志会如此受欢迎,也低估了广大读者对‘参商’的喜爱,准备不足,导致本月杂志上市当天就宣告售罄。

        对此,《青旭》已经在紧急加印,杂志明天就将重新上架,欢迎购买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这份再次提到儿子的声明,苏全民只是高兴,苏杭当然能看出其中更多门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就觉得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老钟你还当什么出版社社长,完全可以去卖手机啊!

        回到家。

        父子俩刚进门,何芬就从厨房迎出来,一边接过儿子手里的东西,一边朝楼上示意了下,再转向堂屋:“小杭,刚有个你的电话,商都那边,那个钟长林打来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还真是想谁就谁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没理楼上,那个更容易想,刚走进堂屋,铃声就再次响起。

        电话在堂屋东侧两个单人沙发中间的茶几上,苏杭走过去坐下,接听,刚和对面的钟长林招呼一句,哒哒哒的脚步声传来,紧跟着一个只穿了淡粉薄裙的女子就扑到他怀里,香香的,暖暖的,这么一身都不见秋日清晨的寒凉,显然是刚从自己被窝里跑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对钟长林说了句稍等,捂着话筒看向和自己挤一张单人沙发的姑娘:“穿这么少,不冷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洪绫朝少年怀里缩了缩,汪着眸子,点头:“冷~~~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杭:“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只能道:“去,回你家先把衣服穿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喜欢穿裙子。”洪绫撒娇,还伸手搂住少年脖子:“小杭,你抱抱我就不冷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杭没好气:“我打你一顿怎么样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好呀好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突然发现道理讲不通,或许也打不通,苏杭绷起脸,加重语气:“我和人打电话呢,正经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男孩气势改变,再见他手里电话,洪绫顿时收敛了没正行,小表情却越发可怜兮兮,幽怨地瞄了某人一眼,起身,又哒哒哒地跑了出去,却没回自己家,重新拐去了楼上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一时没空理会,再次把话筒放在耳边。

        钟长林明显听到什么,却只是调侃一句,就迫不及待转向正题,问苏杭看没看今天的《中原日报》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想说没看到,但这么说,那边肯定会很耐心地给自己讲一遍,更浪费时间,只能点头:“看到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钟长林声音从电话里传出:“小杭,感觉怎么样,这么早打电话,就是想要你提提意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钟伯伯,我就觉得,错过了周末啊,挺可惜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我也想到了,可你说的‘饥饿营销’,不饿两天,哪有效果?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杭甩锅:“钟伯伯,我一个小孩子,你可不能太听我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哪能不听,昨天不都和你说了,这两天的追订……啧啧,破5万了,”钟长林在电话另一边说起,还是难掩兴奋:“这么好的局面,我才这么战战兢兢,也是怕弄不好,才要给你小子打电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杭听到某些数字,却一点不惊讶。

        《青旭》的起点太低,本就因为《林清和许白》酝酿了一个月,再加上最近媒体上的热闹,新一期杂志销量没有爆发才是怪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想想道:“钟伯伯,只是一个开始而已,你就想想《读者》和《故事会》,它们的月销量是多少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钟长林不用想就明显吸气:“这哪能比?”

        《读者》和《故事会》,当前月销量平均都在400万左右,绝对的行业巨无霸。

        比起来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嗯。

        确实,《青旭》暂时没有可比性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接着道:“钟伯伯,《青旭》虽然不够通俗,但只要按照我最初提供的‘青春文学’设想去发展,月销量达到100万并不是问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杭为《青旭》构思的发展路线,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曾经的《萌芽》。

        九十年代中期,《萌芽》也一度衰落,月销量只剩下1万本左右,这本杂志的转折是曾经1998年开启的‘新概念作文大赛’。

        随后,到了2004年,短短五六年时间,《萌芽》的销量就从当初的1万本左右冲到了50万大关。

        作为一个后来者,苏杭觉得,‘新概念’赛事虽然热闹,也带来了《萌芽》销量的增长,但真正让杂志腾飞的,却是因为韩寒、小四等一批青春文学作家的崛起。

        再直白一些,因为一个字:

        ‘钱’!

        ‘新概念作文大赛’带来的加分和保送等福利固然亮眼,但绝对没有一个少年凭借一本小说就轻松赚到100万那么诱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苏杭当初为何会提议博艺炒作自己的‘十万预付’。

        十万虽然比不了100万,但1995年的现在,足够在中原省会全款买一套房子的一笔钱,也已经非常吸引眼球。

        更何况,支付对象还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。

        总之,炒作‘十万预付’,算是抛却边角,直入要害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说出100万的销量数字,另一边的钟长林再次吸气:“100万,不敢想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杭笑道:“那就先做事,成不成看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曾经《萌芽》的50万销量,在苏杭看来,绝对不是极限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《萌芽》简直是典型的‘墙里开花墙外香,为他人作嫁衣裳’,通过‘新概念作文大赛’培养了一大批青春文学作家,结果……基本都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成了竞争对手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小四,主办了《最小说》,同样的青春文学,销量也达到50万级别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韩寒。

        玩票一样的《独唱团》,开卖首日,销量就冲到夸张的10万本。即使是炒作的结果,这一数字也足够惊人。

        《萌芽》为什么没能抓住机会更进一步,苏杭无法深究,但他相信,《青旭》只要走对方向,想要实现曾经《萌芽》没能达成的百万销量目标,难度不大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原因,关键就在于,大环境很好。

        曾经的《萌芽》在新世纪之后才开始崛起,因为各种新媒体的冲击,纸媒当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。

        1995年的现在,政策宽松,市场开放,公众的娱乐手段又远没有十几年后那么丰富多彩,因此是纸媒依旧可以大展拳脚的好时代。

        钟长林显然也挺赞成苏杭的‘先做事’理念,说道:“就是要做事啊,小杭,所以才打电话来问问,这‘饥饿营销’到这一步了,你还有其他想法没,不瞒你,伯伯我也挺怕一不小心弄巧成拙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苏杭想了下,参照曾经的记忆道:“关于后续,既然已经‘饿’过了,也不能一下喂太饱,会撑到。我觉得,控制节奏,隔两天放出一批杂志,保持市场更加长久的饥饿感,或许也是个法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说的有道理,”钟长林立刻赞成,想了想道:“那明天就放出一……不,一万也太少,就放出两万本,隔两天,再给两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杭想想杂志到底不比手机,补充道:“钟伯伯,最好也别这样太久,过犹不及。适当限量两三次,到了10号,我觉得就可以足量供应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没错,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想法,咱俩碰一起了,”钟长林说着,又追问:“小杭,还有其他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没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是这‘饥饿营销’的其他,”钟长林道:“是其他类似‘饥饿营销’的法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杭想了下,说道:“如果你不怕翻车,倒也还有一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什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争议营销,”苏杭带着笑:“钟伯伯,找人来骂我吧。比如,说参商的小说其实没那么好,‘为赋新词强说愁’,或者,说参商的小说是代笔的,一个人怎么可能写那么多。如此之类,等炒起来,我们再澄清,再继续炒,各种对骂,总之,越热闹越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钟长林听完,立刻否决:“这太危险了,稍不注意,还真可能像你说的……翻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啊,双刃剑,”苏杭道:“闹到最后,要么冠盖满京华,要么斯人独憔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钟长林道:“你这好像说的不是你自己一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长恨此身非我有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小子就别拽文了,”钟长林思考片刻,到底还是坚持道:“不能这样,小杭,你可是博艺的宝贝,不能有污点,更别说主动制造污点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杭感受着钟长林下意识比一般合作者更多些的关切,点点头,语气也正经一些:“钟伯伯,那就,嗯……如果有机会,顺势而为。我现在这么风光,肯定会有人眼红。等某些人忍不住了,开骂了,咱们就骂回去,这样不算自导自演,风险会很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是肯定的,有人骂你,我也不能坐着不动啊。”钟长林回了一句,又反应过来:“好,这个……确实比咱自导自演好,风险低,顺势而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两人继续聊了一些细节,不知不觉通话已经快十分钟,钟长林却还是没有挂断的意思,想要继续从苏杭这里掏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便又提起了昨天和学校商议的征文活动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期《青旭》火了,想要维持热度,接下来,好文章确实是一个关键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自己可不够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的征文想法,既可以补充一下《青旭》的燃眉之急,也能让杂志在河元打一打名气,甚至,还可以为钟长林并没有忘记的少年提过的更大规模文学赛事做预热,一举多得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不仅再次答应,还拍板,让谭丰振明天亲自来一趟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不忘给苏杭加担子,考虑某人的情况,让少年担任征文活动的‘创作指导’。

        恰到好处的一个职衔,不是评委,又胜似评委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没有经过参商‘指导’的文章,能不能到《青旭》那边,这可是个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却不想这么折腾,多累啊,于是谈钱:“钟伯伯,这什么‘创作指导’,我不能白当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钟长林很干脆:“要多少,你说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算了,还是感情更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说了几句,终于挂断。

        早饭已经做好,站在院子里看屋内的何芬见儿子挂了电话,正要开口,电话铃声却再次响起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接听。

        很巧,竟然是自家副校长……之一,蒋文萍打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打听的也是征文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听着电话里的温和声音,想到曾经见过蒋文萍训斥学生的模样,感觉挺冲突,却也将刚刚得到的消息和副校长说了说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对方要怎么揽事,苏杭可不打算管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己争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不想管,蒋文萍的语气倒是更亲近了些,希望他能帮着说说话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怎么说啊?

        苏杭可不想因此得罪另外一个副校长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再次挂线,稍微斟酌,干脆拨去了校长俞仲怀家里。

        昨天刚拿到的号码。

        把事情丢给校长,正要轻松一些,今天早上大概注定热闹,才放下话筒,一家人把饭菜端到里屋,电话再响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次是苏杭的数学老师,王都,也是从去年的高一一班顺势升到今年高二一班的班主任。

        说起来,高二重新分班,除了文理,主要就是参照排名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杭是去年的年级第一,理论上,这次应该进入高二一班,不成想被孟文康截胡了。王都在电话里还特意说起这件事,拉了拉关系,才转向正题。

        竟然也是为了‘征文活动’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说有个侄子,今年高一,成绩不错,也对文学感兴趣,试探苏杭能不能抽空帮着辅导辅导。

        已经是‘创作指导’了,苏杭觉得没必要拒绝,便答应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具体给多少指导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再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再一次挂了电话,按照母亲示意,上楼把某个还在赖床还说今天不想去排戏的女子拉下来,一顿饭吃到一半,又有人上门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次是为了桑河酒厂那边。

        母亲的一个同事,想为自己丈夫找个活,还拎了两大箱礼物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前些日子家里因此热闹过一阵,但事情已经过了,郑春那边招人甚至都有点多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看着一起上门浑身上下都透着清贫的夫妻两个,苏杭没法拒绝,却也只能让隔壁谢长庄把人带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能做的就这些。

        要不要,还是看郑春决定,毕竟桑河酒业当下真就只是一个小酒厂,招聘太多职工,只会把自己拖垮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么直到早餐结束,随着甘欣首先赶到,开始陆续有约好的同学上门。


  (https://www.xxqianqian.com/3100/3100295/116237037.html)


1秒记住千千小说:www.xxqianqian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xqianqian.com